说了也没有用
阅读了这篇报道,我虽然很不愿意的,但是,还是写了这样的开头。
如果我说世界语Esperanto 和这个的关系,一定有人会说那是头脑出问题,这和世界语有关系吗?
我也不想争论,如果是横向思考的加上垂直思考,就能看出了问题。其实,去哦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重复的强调了,所以,不想再费笔墨。
多少的文化要被摧残?
看看我们的原住民就是一个例子了,马来西亚的10%有钱人,控制了整个政治环境,这些富豪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吗?
如果是世界语的普及和使用,公平;或许可以拉近,也不可能完全实现,最低限度,可以保护了文化。
这篇文章是不同环境的人,不同的感受。
小农家的生存基础被毁后,一般都是做父亲的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赚钱。华尔纳这样描绘了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典型的过程":"做母亲的留在家里,照顾老小,耕田种地。母亲吃得不多,好让孩子多吃。孩子不再上学,而是必须打工。"这种适应策略,可能一时管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是注定要失败的,最终会导致全家出走。这样,社会关系网络、家族和村民结构也就随之被扯断。
人们世代相传的哪种作物最好何时播种的知识将会变得无用,如果雨季、旱季的循环周期乱套的话;人们有关造船技术的祖传知识将会变得毫无价值,如果捕鱼不再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是因为工业发达国家大型捕鱼船队的过度捕捞还是因为海洋吸收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而变得酸性过大。而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有增无减:2011年合计340亿吨,再创新高。其中中国第一(89亿吨),美国居二(60亿吨),印度第三(18亿吨),其次为俄罗斯和日本。
Comments
Post a Comment